中央人民政府云南省人民政府曲靖市人民政府

今天是2025年08月28日 星期四 登录繁体中文支持IPv6

无障碍浏览长者模式

当前位置: 首页 要闻动态 部门信息

要闻动态

部门信息

沾益区:“石榴花”开满校园

发布时间:2025-07-07 15:23 来源:曲靖市沾益区教育体育局 作者: 浏览次数:939

当月琴声与芦笙调在校园交响、《珠江源畔民族风》校本课程里的刺绣图案跃然纸上,沾益区6万余名师生以教育为笔,绘制着一幅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生动画卷。近年来,沾益区教育体育局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,创新构建课程筑基、活动浸润、示范引领三维育人体系,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。

 一、课程筑基:课堂播撒“石榴籽”,课本长出“团结花”  

学科融合的“密码效应”。在望海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上,老师以茶马古道上的马帮故事为切入点,带领学生解读各民族互通有无的历史渊源。这样的课堂让我明白,各民族早就像家人一样互相帮助。学生捧着《民族团结之歌》课文笔记有感而发。道德与法治课以案释理,语文课挖掘《草原》中蒙汉情深的文化基因,历史课以丝绸之路串联民族交往史,音乐课教唱《爱我中华》等经典曲目,美术课则让学生用蜡染技法重现民族服饰纹样——沾益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学科融合的缩影。

校本课程的根脉效应珠江源头的彝族火把节有哪些习俗?翻开沾益区自主开发的《珠江源畔民族风》校本课程,图文并茂的本地民族文化图谱令人眼前一亮。沾益区教育体育局整合彝族刺绣、苗族花山节等地域资源,编写《沾益民族团结故事集》等特色课程,在花山街道三道坎小学等民族聚居区学校开设双语课堂,让学生在母语+汉语的语境中深化文化认同。通过800余人次教师专题培训和30节精品课例打造,实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内容从教材到课堂的高效转化。

二、活动浸润:晨会讲起“民族事”,篝火跳起“团结舞” 

常态化活动的滴灌效应每周一的民族小故事晨会、每月一期的民族之声广播站、每学期一次的中华民族知多少知识竞赛……在沾益区第一中学,这些固定动作已成为师生的日常。更具特色的是节庆里的民族团结课”——傣族泼水节时,师生用竹筒传递清水寓意团结之水;彝族火把节夜晚,操场燃起的篝火映照着各族学生共跳烟盒舞的身影。花山街道三道坎小学的非遗工作坊里,苗族服饰技艺传承人手把手教学生织布、刺绣,这类体验活动每年都开展。

家校联动的辐射效应我和新疆的古丽同学通了12封信啦!西平小学学生展示着与结对学校学生的通信。沾益区推动16所城乡学校结对,开展同步课堂”“书信交友等活动,更通过民族团结家庭日组织亲子共学民族政策,累计发放《致家长的一封信》4万余份。播乐中学依托·五起义纪念馆开展的红色基因传承活动,让学生在追寻革命先辈足迹中理解团结奋斗的时代内涵。

三、示范引领:一校树起“样板旗”,全区开遍“团结花”

标杆校的头雁效应走进望海小学,民族文化长廊里陈列着学生制作的56个民族服饰模型,石榴籽课程体系涵盖民族体育、语言、艺术三大板块,获评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。目前,沾益区已培育6所示范学校、19个示范单位,水桥小学的双语童谣创编等品牌项目各具特色。

三级联动的齿轮效应学校民族团结教育融入班级活动,增强了学生的凝聚力。区教体局分管副局长介绍,沾益区构建三级联动机制,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学校督导评估指标体系。如今,从城区学校到乡村学校,班班有文化建设、月月有主题活动、人人有团结小故事已成为常态。

当课堂中的石榴籽成长为团结之树,当活动的篝火照亮了连心之路,当示范的样板转化为全域之景,沾益区以最朴实的方式阐释:民族团结绝非仅存于书本之上的术语,而是晨会中的故事、篝火旁的歌声、样板校的美景——让每个孩子都能亲身体验到的团结与友爱。